時序進入立春之後,乍暖還寒,天氣好的時候白天溫度能攀升到20度以上,傍晚陡降至10來度,溫差十幾度也確實令人難以著衣。
是日,應邀參與一場演講,我信步走入一所中學校園,該校歷史悠長,校舍也吐露著上海十里洋場樓房的氣息。放眼校區,林子裡種滿了梅花與山櫻花,此時梅花恣意綻放芬芳,經過了冬雨的洗禮,梅樹上與樹下各自雪白一片,好不優雅;而山櫻花正等待著春天的呼喚,枝椏迸出小苞蕊,隨時吐新的樣貌。
在學校裡的演講我談到親子之間的連結。我請教在場老師們,對於自己的孩子,重視親子關係的比例高一些還是重視孩子將來功名的比例高一些。針對這個問題,我給了他們以下二擇一的選項:
- 你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功成名就,即便將來跟自己的連結蕩然無存也在所不惜,你會竭力鞭策孩子朝成功方向邁進,或是
- 你希望孩子能夠跟自己保有良好的連結,讓孩子能夠適性發展,將來孩子或許不會功成名就,但你們的親子連結堅實、溫暖。
這兩個選項我讓在場的老師們思考了一下,選擇第2的老師們佔了絕大多數,只有一位老師選擇了第1個選項。
這個問題沒有什麼標準答案,但可以看得出來每個人內在思考的邏輯與他過往生存的脈絡。
對於那個選擇1的老師我有了一些好奇,他的這個思考是從何時開始的,當時他發生了哪些事情,以至於他會有這樣的決定。了解了一個人的來時路,有助於釐清他做出決定的心路歷程,也有助於理解一個人。
我趨前對這位老師(焦宏)提問。
「焦宏老師,全場這麼多老師,只有你選擇了第1的選項,我想請問你,你的孩子多大了?」
「小學二年級了」焦宏回應道。
「哦,二年級了。你從很久以前就是這麼想的嗎?讓孩子出人頭地就好,跟你的連結薄弱也無所謂。」我想從這裡讓焦宏開始思考,他的內在機制是何時開始形成的。
「對啊,孩子他要不要跟我連結我管不著啊,他只要做到我要求的就好。」焦宏並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
「嗯,我知道,我問的是你,不是孩子。你想跟孩子有連結嗎?」我進一步確認焦宏的意向。
焦宏靦腆地笑了笑,回答道「沒有什麼想不想的吧,他高興就好。」
在這裡我有了一點困惑,當然在我心中也有了一點假設,我沒有在焦宏跟他孩子上糾結太久,反而大膽地提出了另一個問題。
「焦宏,你跟父親的關係好嗎?」
焦宏頓了一下,吞了一口口水後說道:「不好」
「嗯,這樣啊。你們關係從何時開始變得不好呢?」
焦宏臉龐稍微抽動了一下,但仍顯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很久了啊,有三十年了吧。」
「三十年啊,當時發生了什麼事?」
焦宏身子在這裡顫抖了一下,眼角流露出一點異狀。
「三十年前,我媽媽過世。」焦宏緩緩地吐出這幾個字。
「焦宏,媽媽過世的時候,你有生氣嗎?」
「沒有啊,我要生什麼氣?」焦宏很快地就回應道。
「慢一點,焦宏,你用身體感覺一下。在三十年前,你說你媽媽過世了。我邀請你深呼吸一下,感覺體內是否有能量流竄。那個是生氣嗎?」我帶著焦宏重新回到那個三十年前的場景,重新經驗一下自己,找回一點身體的感受。
「你有對媽媽生氣嗎?」我繼續問道。
「沒有!」
「那你有對爸爸生氣嗎?」我核對著。
焦宏停頓了一下,說道「有!」
「你有對自己生氣嗎?」
「也有!」焦宏瞪大眼睛,感覺自己的情緒在流轉的同時,聲音出現了一些抖動。
「除了生氣之外,有感覺到受傷嗎?」
「也有,有感覺到受傷」
「這個傷,三十年後的你現在好了嗎?」
「沒有,不可能好!」焦宏提高了一些音量,很肯定地回答。
我領著焦宏覺察他自己,感受這些情緒,慢慢跟自己靠近一點。這些對話的目的其實就是讓焦宏還有現場的老師們,能夠體驗到我們內在的情緒與過去產生的流轉機制是如何影響著現在的我們。
由於這是個演講的場合,我就在此打住,並且向所有的老師說明,我對焦宏的探索僅到此為止,為了保護焦宏,也尊重這個神聖的歷程,演講不若工作坊般適合深入的對談。因此簡短的對話目的是帶給焦宏個人的覺知,也示範給其他老師們明白,從歷程中去了解一個人、貼近一個人的重要性。
現場另一位男老師舉手發言提問。
「老師,我覺得你這樣問話是好的嗎?在公開的場合去探人隱私是適合的嗎?我真的很替焦宏擔心,怕他說出他不想說的事情。這樣的問話是不是反而會傷害了焦宏?」
我沒有立馬回應這位男老師的問題,反而是帶領著他看見,我在跟焦宏對話時,他的內在狀態如何。他承認他有著擔心與焦慮,深怕自己的同事在對話的時候有尷尬。
我記得幾個月前我到台大演講時也有遇過類似的問題。
當時我在台上示範如何接納自己情緒時,上台的個案在提到「接納自己情緒」時就激動落淚。我緩緩地引導台上的個案分辨自己的情緒,並且利用形象的方式接近自己,個案漸漸接納自己後,我確認了她的內在狀態,她感覺到自己在接納之後反而更加有力量了。
饒是如此,課後有同學反應,認為我不應該讓台上的學員落淚,更應該在她落淚時就讓她下台休息。
回到中學的現場,我跟大家解釋。現場教學的目的在於示範,為的是讓大家看到對話的脈絡與些微的體驗,但通常有經驗的講師會評估現場,同時在深入探索前會先取得個案的同意才會繼續。另外一方面,為了避免重大創傷的重現,講師多會引介個案尋找有經驗的心理師進行諮商,這些個案也不適合作為現場教學的示範。以焦宏的例子而言,具體事件探索地很少,也囿於時間與尊重當事人,我也僅在情緒探索上做了一些示範就停住。
當然,每個講師的經驗不同,在「知識給予」以及「體驗性」這兩端需要做到很好的拿捏。其實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見到別人陳述不愉快經驗時,那個帶給我的衝擊是什麼?我是否在這個過程裡也有生氣、不安、尷尬或是緊張,我能夠允許我的這些情緒嗎?如果不能,很有可能我外在的行為就是「不允許他人尷尬」、「見不得他人落淚」。
大家也可以覺察一下自己,是不是也見不得他人落淚,不允許其他人情緒起伏不定,或是看不得別人有失落?
別人的情緒反應是不是時時牽動著自己的內在,其實自己無法允許自己生氣、緊張、焦慮或是尷尬,就急忙著希望他人不要有生氣、緊張、焦慮或尷尬呢?看見別人掉淚,是不是急忙地要遞出衛生紙,彷彿透露一個訊號「你不要再哭了」呢?
當明白了情緒運轉的原則,其實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見,這些都跟我們自己的內在有關。
明白了梅花在冬季寒冷時會盛開,櫻花則多在立春後才慢慢綻放,我們就不會急著催促其他的花種、樹種要在此時共襄盛舉了。
因為明白,所以開始有了理解,也開始知道如何連結。
其實見不得他人受苦,很多是源自於自己那條過不去的坎而已。